“相信有一天火車會轉來”,一句俗稱又有力的話語,相信是一種無形的希望所產生之力量, 農村社區實務工作,看到多數農村逐漸頹敗的現況,不僅希望能從生活過程中了解農村的意見與真正需求,協助大家達成共識及自主解決問題,但越深入越能體會台灣農村多元文化的差異與問題,這絕不是簡單的討論或個人的協助可以解決,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援及社區居民長期經營參與,才有改變的機會。
以上的話是從文建會社區發展協會抄來的。
相信...,這句話是一進到板頭厝的第一個印象,這應該是社區人的心聲。
板頭厝在早期是運送糖的車站,到民國有載運旅客,民國五、六十年時為嘉北線的黃金時期,尤其是每年的農曆元月至三月的進香期,每班列車載著滿滿的香客,最興盛時期從早上6點到晚上 10 點,每日載客約五、六千人之譜。後來因時代環境的變遷, 糖業的沒落,運輸工具的改變, 營運不敷成本,在 入不敷出的情形下 , 於民國 71年 8月17日下午4 時45分,開出嘉北線最後一班五分仔車後,台糖小火車客運營業線就此走入歷史。
火車幾時會回來呢?
車站內有些老照片可以讓你認識這車站當時的繁榮
你要到哪裡呢?
連車票上都要提醒大家:打回大陸,解救同胞!!
真是熱血到不行的年代
車站的附近有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
豬先生椅子
很符合農村主題的牛背背
這頭是用來拉嫁妝的吧(讓我想到嫁妝一牛車)
莫非,這就是傳說中的情人椅
拉著老王馬上坐上去
調皮的小朋友
現在的小朋友應該是一下課就衝到補習班或是回家玩WII
在橋頭厝的對面就是頂菜園
我們是先來到頂菜園,以為這裡是橋頭厝,結果一下車才發現,不是耶!~
頂菜園將原本已經荒廢許久為用的的50年代農舍,由一磚一瓦重新整理過後為今天的鄉土文物館。
在園區裡面,濃濃的鄉土味(一直有豬屎的味道,真的好農村,好像是後面有在養豬之類的吧)
園區裡面不設置圍牆,展現初古早農村的面貌,為了讓現在以及以後的台灣人能夠去體會早期台灣農村的文化空間。
這是一個在地之社區發展協會,獲得93年度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補助的一個鄉土計畫園區,園區經營的重點在建構一個俱生態教學、鄉土文化的休閒去處,在重視整個社會意識的凝結,希望營造一個社區民眾共同交流的空間,協會囊括交趾陶、製香、有機蔬果、新港飴、醬油、釀酒、火雞場…等多項產業結合,園區內規畫各產業的展售空間及體驗活動,這些自然資源是生態及鄉土教學的材料、遊客藉由解說員的引導下,除了感受到園區的鄉土情感外,也能吸收各種鄉士知識。(節錄自頂菜園網站)
進入園區,要收取門票。(可以換取地瓜、或枝仔冰)
園區入口是一個車票售票亭及候車站
還有兩輛早期沒有冷氣的公車
一台黃、一台藍
(早期的座位是面對面,這樣真的很方便一起開槓耶。聊聊我家種的菜怎樣?你家養的豬大了沒?)
候車區旁的婦人
鄉村必備一定要有的歇後語
其實,很多我都不懂(老王說:你根本就是全部都不懂)
誰能來告訴我為什麼答案是這些呢?
園區有導覽,及小車可以搭乘,不過我們到時導覽員已經走了一段,只好自己隨意走走逛逛
過了候車區,就看到一個大集舍的地方
感覺像是以前的住所或儲放農具的地方改建,如今為農村環保創意小學堂
同時也是豬舍餐廳用餐處
古早的電視,印象中以前我外公家也是這種,拉開就可以看,合起來就關掉,還有人人家裡必備一台的大同電風扇
豬舍客棧
沒有用餐,所以不知道菜色如何,價位看起來普普略偏小貴。
豬舍外頭是一些早期農具
顯瘦的牛
稻穗機?!(不是很確定)
另一隻很瘦的牛(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附近的草都肯光的緣故)
每個社區都有其風光亮麗的時候,或許現今不在。但是他的歷史不會隨時時間的流逝而就不存在。
這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,讓老舊的社區再度活躍起來,讓老社區裡的人再度因為這個社區而有新的生命力感覺。
本來要坐,但是大中午怕屁股會燒起來,就作罷了
有錢沒錢找的老婆好過年,小時候常聽到
最妙的就是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老王,你...你...(嚇)
歐賣尬的!!
(老王大叫:我都沒有形象了)
渡船頭
看到那個綠油油的水,就知道,這是擺飾用品
渡船頭旁的香公所
那個...阿桑我不是故意照到你如廁的畫面
時代標語
好可怕的罪名啊!~
想起了白色恐怖
我們要效忠領袖!!愛黨又愛國~
儲放糧食的地方
印象中裡面好像是放一些雜物的樣子
香公所再過去是另一個大堂,有一點像是小學的禮堂,可以供大家休息,旁邊有一間小雜貨店,可以拿著你的門票來這裡兌換枝仔冰或是地瓜。當時,我們前面有一群人,一路跟著他們,導覽員同時也是雜貨店的兌換人員,若是你去的時候沒有人,只要喊一下就會有人跑來了。
像是小禮堂又像是老車站的候車區
禮義廉恥,小學的川堂處都會有
小禮堂的旁邊是一個雜貨店
可以拿著你的門票來這裡兌換枝仔冰或是烤地瓜
我們去的當時,熱的半死,所以換了枝仔冰,非常的快速就啃光
雜貨店都有的戳戳樂,這個我小學最愛,以前我念的小學對面有幾間書店,名為書店,但是都不賣書
都是這種戳戳樂,或是一些小孩一看到就會掏出錢來的東西
戳戳樂裡面的獎品都很一般,不過小朋友嘛~總是覺得好玩又有樂趣
還有這個,古早版的百貨公司(應該叫百貨車比較恰當)
這種車子,我只在電視劇上看到過(我沒有老成這樣啊)
裡面什麼都有,火柴盒、絲襪(這個我看過我媽媽穿過)、大的鬆緊帶(這個我家還有)
在一旁解說的解說員,一邊說著,其他人一邊喊說:這個我以前也買過..那個我也看過。
最左邊的手動刨冰機,中間的那個盒子是古早時代修理洋傘(我沒參與到的年代,所以不得而知)
小學的風琴,不知道現在小學還在用這種嗎?
赤腳仙,裡面坐著的當然不是醫生,是一般的參觀者。當時正在看公視影片,之前來採訪過的樣子
還有文宣可以看~介紹一下嘉義這城市的館舍(不得說一下,這點嘉義做的還真是不錯)
再往裡走,有一些古早時候用的麵攤用具(沒照到)
這是愛國獎卷,後來停止發行
最底是一間民宿
外表雖很普通,但是裡面看起來還不錯的樣子(從邊邊的窗戶往裡偷看的)
若是能在這裡住上一晚,體驗一下農村生活應該很不錯
本來,我們是計畫要去新港香藝文化園區,卻意外的看到板頭厝的介紹,就跑到這裡來了。
前幾年,文建會大推地方文化館,建設一些館舍後,有些就不了了之,有些仍在運作,卻運作的不怎樣,因而在2010年雙年展,有人就以蚊子館這主題
來討論地方文化館的建設問題,創作者拍攝一系列地方文化館,以數字會說話來顯示出,文化館就是沒有用?!
這時,不禁要問,難道數字量化就能代表地方文化館存在是否有用嗎?若是如此,那麼百貨公司應該是最有用的館舍了!尤其是在週年慶的時候!
地方文化館,不只是將當地閒置不用的地方重新改建,更是結合當地文化、特點、與人
如:頂菜園,從收門票到導覽員都是社區的媽媽們來做,讓這個社區的人更有自我社區的參與感
當社區不再只是一個區域性,而是一個共同的記憶的時候,你的參與感就會有更多強烈性。
當大家紛紛往國外跑,大喊:台灣都沒有好玩的地方的時候,妳去過多少文化館呢?(老實說我也沒去過多少)
歡迎大家一起去文化館看看走走~GO~看到每個地方的不同特點~
文建會網站
http://superspace.cca.gov.tw/lp.asp?ctNode=330&CtUnit=108&BaseDSD=47&mp=1&pagesize=6
頂菜園